从垃圾成堆、污水横流的“臭水坑”,到水清岸绿、候鸟翔集的“城市绿肺”,高台县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书写了一段生态逆袭的生动故事,让“湿地之城、戈壁水乡”的魅力尽情绽放。
金秋时节,走进高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,仿佛步入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态画卷。层林尽染,水天一色,蜿蜒的岸线勾勒出湿地的自然肌理,芦苇摇曳,水鸟嬉戏,市民们在此惬意漫步,尽享生态福祉。然而,谁能想到,这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绿肺,昔日却是另一番模样。“以前这里就是个垃圾场、臭水沟,没想到现在湿地公园建设的特别美,我们饭吃了都还可以在湿地上转一转,心情特别好。”市民许红开心地说。
这场华丽的“逆袭”始于2010年。高台县抢抓生态文明建设机遇,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,全面启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,决心为城市“疗伤”,重塑绿水青山。
水质改善是湿地重生的关键,高台县湿地局公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常锦华回忆,公园建设初期,工作人员先将北山堆积的垃圾全部清运至指定的填埋场进行处理,再结合地形梳理水系。“我们在黑河路大桥附近设进水口,在公园西端建出水口,让昔日的死水变成循环流动的活水,有效缓解了水质黑臭问题。”高台县湿地局公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常锦华说。
在节水与生态协同上,公园探索出了创新路径。秉承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公园构建了高效的循环灌溉体系,优先利用地表水和湖水,辅以抗旱井补给,实现了精准节水与生态涵养的双赢。
绿化造林,适地适树。在植被恢复中,高台县坚持选用胡杨、垂柳等本土树种,不仅成活率高,易于管护,更形成了错落有致、特色鲜明的景观层次。截至目前,公园营造林面积已达3500余亩,修复退化林800亩。去今两年,该县结合“三北”工程六期等重点工程,实施2700亩森林质量提升项目,让这道绿色屏障愈加坚实。
如今,这片总面积达1万亩的湿地,已蝶变为融合生态保护、科普教育、休闲游憩功能的城市绿色客厅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它成为了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。“我们通过智能监测和人工野外驻点观测相结合,科学开展湿地保护区鸟类样线样点、植物样方、水文、气象及鸟类疫源疫病监测,监测到黑鹳最大种群数达562只。”高台县湿地局生态监测站副站长范大龙介绍道。
为守护好这片“鸟类天堂”,高台县构建起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的智慧管护体系。通过制定专项保护机制,运用监测塔、无人机、传感器等科技手段,结合“站、片、员”三级巡护网络,形成了“天上照、网上看、地上查、全域管”的严密监管格局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充分发挥好巡护网络的作用,精细化落实湿地管护工作任务,筑牢守好湿地生态安全防线,为生态家园建设添砖加瓦。”高台县湿地局湿地保护站副站长李玉瑛表示。
在筑牢生态底色的同时,高台县积极探索“保护与利用”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依托优良的湿地生态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,推出了“湿地观鸟+红色体验”“湿地研学+乡村休闲”等特色旅游线路;周边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。
从人人掩鼻的“臭水坑”到宾客盈门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高台湿地公园的蜕变,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祁连山下,黑河之滨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,正在徐徐铺展。